
面對科技資訊浪潮,必須從教育根基着手,首要工作是提升中小學教育的資訊素養,讓其能有效引導學生有效且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。此外,亦要建立從校園到職場的心理銜接服務及過渡支持,並推出「4Rs」(休息(Rest)、放鬆(Relaxation)、人際關係(Relationship)、抗逆力(Resilience))職場版心理健康計劃,加強心理質素及抗逆力。最後,針對高齡化社會,建議善用長者鄰里中心,鼓勵長者參與社會事務;並提倡全面性的健康預防措施,減少孤獨感並探索生命意義。

當全心投入藝術創作時,個人會進入「心流」狀態,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的筆觸、節奏或形塑的過程中。有效將思緒從過去的反芻或未來的擔憂中拉回「此時此刻」,相當於一種動態的冥想。中斷負面思維的循環、降低壓力荷爾蒙,更能帶來內心的寧靜與控制感,有助於恢復心理能量。

創作過程本身如同一面鏡子,映照創作者的內心世界。在專注創作的狀態下,個人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,從而發現未曾察覺的思維模式、情感衝突或內在資源。這個「看見」的過程能提升自我認知,幫助個人整合內心矛盾與碎片化的經驗,更完整的自我認同。

藝術創作(如繪畫、音樂、舞蹈)直接連結內在感受與潛意識。對於難以用言語精準描述的複雜、混亂或創傷性情緒,藝術提供了一個安全的「出口」。透過色彩、線條、形體與旋律,個人能將內在壓力、焦慮與痛苦具象化,並在創作過程中得以宣洩與轉化,達到情緒淨化與釋放的效果。

2023年,世界心理衛生聯盟(WFMH)以「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(Mental health is a universal human right)」為主題慶祝世界心理健康日,強調每個人皆有權獲得心理衛生保健,並應尊重精障者的人權和福祉。近年,越來越多博物館嘗試為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提供包容性環境,增加社會互動機會。

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,推出為期半年課程「心靈藝術網上公益課」,粵語教學,超越地域界限,海外交流。歡迎香港、澳門、馬來西亞等地華人一起參與!